
- 台積電笑到最後?
- 日本又被美國陰?
- 中國會獲得特殊待遇嗎?
- 美國7月國庫進帳300億美元,川普讓美國發大財?
台灣8月7日中午12點起,美國新關稅正式生效,包含美國對台20%關稅。
美國進口關稅正式達到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最高點,也正式開啟了全新的貿易競爭時代。
川普新關稅訊息一團混亂。
台積電笑到最後?
就在所謂新「對等關稅」正式生效前幾小時,川普還宣布,輸美半導體關稅要課徵100%關稅,但三大原則下,關稅可以是0%,包含:
- 企業已在美國設廠
- 正在建廠
- 有明確投資承諾
半導體100%尚未設定時程。但川普先放話膨風的企業大廠將被連本帶利追討,他說,「如果你說你要在美國建廠,但最後沒真的建,那我們就會回頭把積欠的關稅一併算給你,累積計算,將來還是會收,這是鐵定的。」
因此,已在美國投資或加碼投資的企業受惠最大,像是台積電、環球晶,輝達、美光,以及今天又加碼投資的蘋果。(看更多:半導體關稅100%,為什麼對台積電是好消息?)
反之,僅聚焦佈局亞洲的台灣、韓國、日本二線晶圓廠,以及出於管制政策和地緣政治壓力不太可能在美國建廠、投產的中國半導體廠將受創最大。
(看更多:台積供應鏈動起來 美國設廠26家關鍵台廠出列)
台灣時間中午12:01,對等關稅生效
川普制定的全球關稅政策將在美東時間週四凌晨12點01分生效,也就是台灣的正午。
實際操作情況是看貨物離境時間,也就是已經在路上的不用被課徵新關稅。
美國海關通知指出,若貨物在美東本週四凌晨12點01分前已離開原地前往美國並於10月5日前抵達,就不會適用新關稅。
即便各國政府急於遊說、設法躲過這一波新關稅浪潮,川普上週仍用行政命令挾帶公布台灣20%關稅,並設下了8月7日的死線。
台灣暫時未能在生效日前,降低20%關稅稅率。
瑞士總統凱勒蘇特(Karin Keller-Sutter)赴美協商,週三無功而返,預計就要苦吞39%關稅,成為所有已開發國家中面對美國最高關稅的國家,預計衝擊製藥、精密機械、鐘錶及醫療器材等產業。
日本又被擺一道
日本用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等條件,換來的15%關稅,如今卻被美國說,日本認為的15%,不是美方的15%。
日本當時達成貿易協議時,隨即公布15%的關稅稅率將只適用於現行稅率低於此標準的商品,而現行稅率已達15%或以上的品項,稅率將維持不變。
比方說,日本以為,出口的牛肉進口稅率將維持在26.4%,不會再加上新制定的15%關稅。
日本會這樣預設很合理,因為歐盟就是這樣被對待的:新關稅不會累加在既有的關稅上。
但其實,在美方正式文件裡,包含川普上週那紙一項調整台灣等數十國關稅率的行政命令中,僅提及歐盟適用「不得累加」的規定。
白宮官員週三也再次說明,日本原先已經被徵收15%或以上關稅的進口品,仍將面臨美國針對該國新設立的對等關稅15%加徵,這一點與歐盟的情況不同。
這種彼此的錯誤預期,再度引發日本在野黨議員指責政府未能有效降低雙方對關稅實施解讀差異所帶來的風險。
另外,日本關稅談判代表赤澤良生於週二晚間抵達華府,也想趕快確認美國對日車輛及汽車零件進口關稅的減免,究竟何時生效。
中國另當別論?
從競選期間、當選到執政,川普歷經數月的威脅和反覆,終以對等關稅新政策重塑國際貿易體系。
8月7日正式生效的這波關稅,是川普總統第二次指示美國海關大規模施行對等關稅。今年4月初他曾強硬推動類似措施,但後來部份暫緩。儘管本波對等關稅的稅率多數低於他在解放日4月2日所宣布的水準,美國的有效關稅仍提升至數十年來的新高點。
華盛頓律師事務所Sidley Austin的貿易律師莫菲(Ted Murphy)表示,「這些關稅全面顛覆了現有的秩序,這象徵著新貿易秩序的誕生,以及舊秩序的終結。」
對等關稅制度上路的前幾個小時,美國也加重了對印度的貿易懲罰性關稅,使稅率來到50%,原因就是印度持續購買俄羅斯原油,顯示川普仍不惜將貿易戰當作追求地緣政治目標的利器。
然而,當川普對印度施以這樣的「次級制裁」,也將複雜化與中國的談判,畢竟,中國更是俄羅斯原油的大買家,如果對印度關稅拉高到50%,卻輕輕放下中國,似乎很難自圓其說。
中國與華府的貿易戰休戰協議將於8月12日到期。(看更多:要先等中國談好?解讀台灣20%關稅談判為什麼那麼亂)
但川普今天確實提及,未來可能會對中國商品祭出相似的新一輪關稅,「我們對印度做了這件事,也可能會對其他幾個國家採取同樣行動,其中之一可能是中國。」
新關稅,美國發大財?
整體來說,不論是川普的美好承諾,以及批評者的各種驚悚警告,都沒有成為現實。
這場試驗已經進行了6個月,通膨有上升,但不至於飆升。消費者也沒有看到所謂貨架空空如也的狀況。
消費者之所以沒有感受到更大的價格壓力,很大原因是,許多美國企業目前正在自行消化額外的關稅成本,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會選擇漲價,以免客戶流失。
至於川普承諾的讓美國再次富有呢?
川普一再稱讚這些關稅政策「為美國帶來數兆美元」收入,並自豪於其貿易協議讓美國「再次成為富有的國家」。
那麼,美國關稅收入真的有增加嗎?又增加了多少?
根據獨立研究機構潘西恩宏觀經濟諮詢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調查,美國在7月份徵收的關稅與消費稅約達300億美元,遠高於2024年每月平均約80億美元。
如果這樣看來,關稅確實已為美國國庫帶來了數百億美元的額外收入。但這跟川普所說,可以取代所得稅依然相去甚遠。
川普其他一些承諾也還沒兌現。儘管有些企業說要回遷,但並不是普遍現象,部份原因是朝令夕改且不斷變化的關稅政策已導致決策陷入癱瘓。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拜登政府時代的經濟和貿易官員塞瑟(Brad Setser)說,「關稅雖然很高,但現階段美元相對還是強勢的,美元強勢使得在美國生產的成本高昂。」
田納西大學經濟學家、川普第一個任期內的經濟顧問費茲傑羅(Timothy Fitzgerald)表示,有一個跡象可以看出企業的不安,第二季度的GDP報告顯示,工廠在內的營建支出其實是大幅下降的。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6774